观筑会客厅 05 | 徐昀超:无所住相而生其设计


近期,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龙岗分展场完美收官,理想校园主题展中徐昀超工作室展出的作品“小小世界”广受好评。精致的手作模型、可爱的校园建筑,一方小小天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

观筑会客厅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徐昀超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首届深圳市杰出青年设计师——徐昀超。徐昀超遵循无相的设计哲学,凭借横琴文化艺术中心,格力电器全球总部,深圳市第二幼儿园、坪山外国语学校、大浪上下横朗学校、民治小学等代表作品,曾多次斩获美国IAA国际建筑设计大奖、美国AMP建筑大师奖、美国Architizer A+建筑奖、WAF世界建筑节大奖等国际奖项。

GUANZHU:您的工作室英文名叫做“APEIRON”,为何以此为名?

徐昀超:

这个词源自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古希腊语。Apeiron代表着阿派朗学派,致力于探索世界的源头。PEIRON的本义指“由现象生产的各种形式”,前面加了A-,就是否定的意思。引申出来的观点就是,世界的源头不可定形,无法穷尽,就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巧合是同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东方哲学体系,也提出类似的观点。所以,我们借用了《金刚经》中“无所住”、“不住相”的说法,将APEIRON与“无相” 相互映照,作为我们的设计哲学,引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换句话说,我们追求一种“无所住相而生其设计”的建筑实践。

“无相”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原来对建筑学比较狭义的认识也渐渐打开了。在设计中,虽然总有一个出发点,但随着不断的在发散思维、开放思路。提出问题的时候,答案可能就隐含在问题当中。这些矛盾看似相克,又是相生的;看似相悖,又是相互转化的。有的时候设计的起点就是终点,出圈的问题就是靠谱的答案。APEIRON帮助我们不再把想法停留在某一个特点的理念或形式,而是流动起来。面对每一个案子,开放边界,不囿于定式;参差多态,不限于定形,我们的设计也就越来越活了。



工作室网站 www.atelier-apeiron.com


GUANZHU:能否介绍一下工作室的代表作?


徐昀超:

我们参与的实践从超级都市到乡野建造都有,大尺度的包括文化地标、企业总部、教育建筑、产业园区、人才安居等各种类型。当然还有中尺度小到几百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甚至占地2-3平米的艺术装置。


我们近期完成的格力电器全球总部,是工作室企业总部类作品的典型代表。这个项目去年斩获IAA国际建筑大奖,同时获办公类大奖还有普利兹克奖大师Shigeru Ban的作品,这让我们备受鼓舞。整个建筑采用格力电器国内领先的光伏与低碳高科技产品,在内部我们独创设计了一个80米高立体绿色的智慧客厅,接待来自全球的国际科技人才,有希望成为大湾区首座近零碳垂直立体展厅,向世界集中展现“中国造”的科技含量与产业实力。


左:草图 ©徐昀超、右:格力电器全球总部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预计今年能建成的一个文化综合体也在珠海,以后将会集聚国际级的文化艺术盛事。横琴文化艺术中心以“山水横琴、湾区客厅”为核心理念,通过三个高低错落的拱形大厅,将中西方的空间美学融合在一起。同时,建筑造型依山就势,面向天沐河形成三层退台的主题大花园,形成一条优雅的悬垂曲线,营造自然的山水格局。从我最早用硫酸纸折成的概念模型和无数构思草图,到多维一体的系统设计,再到每两周一次的巡场设计,可以说这个项目是最能体现工作室特色的代表作品。







上:横琴文化艺术中心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下:横琴草图 ©徐昀超


还有听园方说已经成为“网红地”的市二幼(深圳市第二幼儿园),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幼儿园之一。项目落成后,如我们设计时想象的一样,成为了老社区中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小镇,园方对校园的再创作也经常带给我们惊喜。



深圳市第二幼儿园 ©是然摄影



GUANZHU:请浅谈一下您的设计理念。


徐昀超:

“无所住相而生其设计”是我们的设计理念,从道、法、术三个层面展开。道为“以空为用”,我们总是舍得留白。尤其在超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留给未来的使用者、运营方还有内容物,不受限的、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法为“编织时空”。在人的脑海中,时间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与空间相连,与人的记忆发生连接。人在空间中留下时间的记忆,创造出特定的一个moment。我感兴趣的是,如何像作曲一样以空间创造的时间。术为“学习自然”,手法上不拘一格。无论是从自然的“相”中汲取形式也好,逻辑也好,美学也好,为建筑所用。实话说,我从自然中得到的启发远比从经典建筑中得到更多。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和团队要保持对自然中一切的好奇心,从建筑中发现背后隐性和无形的东西。




日常手作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设计原型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GUANZHU:您在设计中对于“人”非常关注,可以谈谈这种关注的由来及其对您的影响吗?


徐昀超:

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刻有三句德尔斐箴言,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我深受这句话的启发和影响。“人”不只是“你、我、他”的一个人称。在设计中碰到的钉子,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矛盾,全都来自于人。人是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解决问题的答案所在。所以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人”的问题,一方面要对内,认识自己,另一方面要对外,认识他人。在设计中也是一样的,要内观自在、外观世音。在不同的场所中思考内外连接,思考设计中如何将人的体验和场所精神合而为一现在大家都在提“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就是要想办法换位思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体验使用者的感受。


GUANZHU:如何看待建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徐昀超:

这个问题很好,但缺了“人”就很难回答。人与建筑、城市、自然并不是一个简单并列的关系。自然造就人,人创造建筑与城市。我们的目的是让建筑和城市回归自然。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城市的能源供应系统,土地资源分配机制,建筑的商业价值考量,这些在实际中都会成为先于“自然”的前置条件。人对自然的原始欲望经常被现实的诸多因素所限制。在城市里,每天两点一线的高效生活工作模式,让人很容易忽视了日常中的自然。在设计前期,我们会固执的把自然因素放回到第一位思考。在讲求建筑的高效率的时候,也希望引导、创造一种氛围,多留一些机会让人们看见自然,跟自然相处。


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们的城市人口密度够高了吧,在被挤压的生活空间里,他们也会保留一个自然的角落,一棵小树、一盆绿植、甚至几块卵石。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横琴文化艺术中的屋顶做一个花园,因为附近有超高层、公寓,还是希望附近的人从高处俯瞰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公园。市二幼也是,我们坚持保留原有的七棵树,草坪使用真草,也是为了创造一个相对真实的自然环境,保留孩子与自然相处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我心中的理想状态就是这能形成一个有机循环,把建筑、城市和自然重新连接在一起


横琴文化艺术中心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深圳市第二幼儿园-教室后花园 ©是然摄影


福州大学晋江校区 ©是然摄影

GUANZHU:至今为止,哪段学习或实践经历对您影响最大?

徐昀超:

和在OMA的工作经历相比,其实还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的经历对我影响最大。哥大地处纽约曼哈顿,是一个极其开放、多元的常青藤大学。在纽约,每天都有与文化、艺术、政治相关多元的事件发生,也会在这里碰到稀奇古怪的人,整个城市都非常参差多态。我师从Steven Holl、Kenneth Frampton、Bernard Tschumi等大师,跟他们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建筑学。同时,我的同学来自于世界各地,跟他们接触了解了世界的多元文化,相互之间碰撞出很多火花。我记得一次课程设计是一个同时兼有舞蹈教学和演出艺术中心,我还跟Steven Holl发生了争论。他一直非常强调设计出发点要来自于光,就像是他的著名作品里,光是雕刻空间的关键。而我却坚持出发点应该是舞者本身,光虽然很重要,但使用这些空间的舞者身心的需求会给设计带来更本质的启发,我宁愿多花时间去研究他们不同的舞蹈类型与空间的关系、舞蹈的时间节奏,舞者跳舞时的身体姿态等等。还记得最后的Final Presentation成果还是不错的,我以光之舞者为题,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设计。



课程设计 ©徐昀超


GUANZHU:您似乎很热衷手作模型,在本次深双龙岗展场的理想校园主题展中也展出了许多,这种创作方式是否带给您不同的灵感?


徐昀超:
手作模型是我们最重要的创作方式之一。我们常在工作室里说“要用手思考”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建筑学的英文architecture里的“archi”+”tect”就是手作的建造的意思,所以说建筑就是一门跟手艺相关的艺术。虽然现在的电脑制作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我们几乎不用3D打印。以横琴文化艺术中心为例,从最早的手掌大的纸模,到三米长的巨型空间模型,工作室的每个项目都至少有十几个各个版本的手工模型。我们的模型还有个特点,就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混搭一体”,完全不像正经儿的建筑模型。但这就是我们喜欢手作的原因,用手去直接把玩材料,度量空间,修修改改,反复琢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启发自我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常常会有惊喜。


双年展现场 ©ACF域图


小山幼儿园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博雅实验学校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GUANZHU:作为艺术家您也有许多实践,这对您的建筑创作有哪些影响?您如何看待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关联性?


徐昀超:

我认为建筑和艺术两者的共性是心与手相连的一种创作。无论是绘画、书法、演奏、雕塑,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讲究心手合一。这两者不同的是,艺术的边界更广,涉及的门类也更多。我喜欢从各类的艺术中汲取学习和寻求启发,模糊建筑本身的边界,让建筑设计过程更加开放。平时在工作室我也会作一些小画和手工雕塑,练练手。很多在建筑中难以实现的想法,都可以通过这些艺术表达得以呈现。我相信艺术和建筑之间的相互激发出的无限想象,会赋予作品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油画作品 ©徐昀超


GUANZHU:可以聊一下您最近在欧洲出版的新书《Apeironology of Architecture》吗?


徐昀超:

去年我受欧洲著名出版社 l'Arca International的邀请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英文专著,这也是汇集了近些年来我的建筑思考与实践的作品集。在本书中,我第一次提出了Apeironology of Architecture的设计哲学除了作品之外,还收录了我们日常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思考的痕迹。我在书里还跟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Mario Pisani就城市与建筑,时空与存在,人性与自然等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同时他对中国城市化问题很感兴趣,所以还聊到很多关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和未来乡村振兴的很多话题。最后他特意提到市二幼这个项目让他想起了Hans Scharoun,我感到非常荣幸。


作品集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


GUANZHU:您对年轻的建筑师们有什么建议吗?


徐昀超:

Have fun in the adventure of everyday life.


文章来源:观筑GUANZHU

联系我们